跟「自己」告別
敲完今年最後一場講座,看著行事曆,最後一季應該可以空一些了(應該夠繳下學期的學費了^^)。
較往年比起來,今年在這個時候提前安排好最後一回合,算是多給自己一些時間。
以往,在聊到假期時,我總說,如果真的要放假,最少得連續放一個月,因為前面半個月要先緩下腳步,然後才能開始真的有放假的心情。
這陣子在不同的場合被問了很多次,約莫就是「最近好像比較低調?」或「是不是有什麼新的計畫?」,要認真說,其實算不上計劃,但調整腳步是沒錯的。
從創業的那天起,就像踩上不會停的跑步機,一步步的踏著,時而快、時而慢的,有時候看似就快喘不過氣了,撐了幾回合,又回到正常的呼及跟速度,有時看似順順的,一個不留神,又像是要跌趴了。
去年底就一直有想緩下腳步的想法,感覺似乎是時候了,但總差那麼臨門一腳的感覺,這個臨門一腳不是把我踢進哪個龍門裡,反而是要把我踢出現在這個位置上,至少思考上必須是如此。
問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。
1.十一年了,一件事的好壞這樣的期間大抵也算是定型了;
2.團隊成熟了,程度上我放的開一大部份;
3.腦袋空了,我知道自己必須再充個電;
4.人生去了一大半,下半場是什麼?
以上大抵是我前階段在思考的事情。
所以,我也幫自己定了一個兩年的學習計劃,這兩年,無論與工作內容是否有關,想學的,我會盡可能安排時間去接觸,去學習,目前回學校上課也算是其中一個如願以償的計劃,至於兩年後能幫自己帶上什麼?又能反應出什麼?
現階段我沒任何定義跟目標,只希望腦袋裡能再有新的東西運轉。
人生中總免不了與很多的人事物告別,但我認為與「自己」告別是最難的,特別是「過去」。腦袋不清空,要再容納新的事物真的很難,即便自己清楚的知道那個必要性,所以整個2019花了九個月時間在「放下」,真的是挺艱難的。
例如在工作群組中,看到客戶對於案件進度的提問,我總要忍住的等同事自己去回應,在同事回應前,我其實急著,但如果我搶先回了,我應該就永遠離不開這個位置;再者,就算同事回了,如果我覺得不甚滿意,還是得忍著,私下再找同事討論有沒有可能更好的做法。
利用小朋友放暑假,我跟著「擺爛」了兩個月,美其名是因為要配合小朋友的時間,但其實也是在對團隊做壓力測試。
慢慢能肯定的是,越來越沒有我的事,這應該也是一個訊號吧;縱然我清楚還有很多需要不斷的調整,但接下來應該是更放開手的讓大家去展拳腳的時候了。
上次跟「自己」告別是二十年前,闖了大禍後,下定決心的轉身,那是一次不愉快而且幼稚的告別,失了所有的人事物,但也無心插柳了成了今天的我。
這一次算是比較成熟的看待自己,為了人生的下半場,在這個時間點給自己提了個醒,無論是私人或是公事上,都算是到了一個預備的階段。
期待這兩年的「學習」,能再為自己的腦袋注入活水,注入新的思維。
四十歲後,就已經很少用「對、錯」來看事情,今年中秋,我特別對著滿滿的月許了個願,希望五十歲後,能更豁達,更有智慧。
我的小結
當你看到越來越多人在跟你做一樣的事時,代表:
1.你的方向應該是對的;
2.該是要有改變的時候了。
2019/9/16 詹詹